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24-08-02
 摘要: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伴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在乡村地区多场景的应用,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抓手,数字乡村蕴含着多重内在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赋能的关键支持。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内在机理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征程上,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摘要: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伴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在乡村地区多场景的应用,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抓手,数字乡村蕴含着多重内在逻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赋能的关键支持。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内在机理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征程上,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数字乡村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内生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转型的进程,是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新模式、新思路。

一、数字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抓手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不仅提出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同时反映了推动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红利,为数字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的建设尤为重要。数字乡村的重要作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协调一致,蕴含了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二、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一)数字乡村有助于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产业兴旺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农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历史悠久,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简单的特点仍然存在在当今社会。但是,小农经济对自然环境过于依赖,加剧人地矛盾,限制了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借助数字乡村推进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下乡,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型,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
  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有利于减小城乡数字鸿沟,在农村最大化发挥数字经济的普惠性与共享性,使农村充分享受数字红利。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村落地,城乡之间的数字差异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流通性增强,释放数字红利,让农民共享数字时代发展取得的成果,实现数字共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利用数字化设施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推动了一二三产业数字化改造,催生了农村发展新业态,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迎来了变革与机遇,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加速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生命力,弥补农村发展的短板,为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数字乡村有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宜居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我国乡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田园风光独特,蕴含着多元乡村生态价值。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反映了让广大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的需求乡村。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数字技术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绿色化转型提供新工具。数字化农业生产具有高能、低耗、清洁的特点,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业高效治污防污。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地区的应用,人工监测、溯源、无人机等与农业装备结合,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可通过生态监测平台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同时加速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动态监测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精准农业、精细农业,提升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为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提供基础性技术手段,为维护乡村生态环境提供数字动能。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数字技术的下沉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注入新动能,信息化平台具有全面覆盖、实时监测、智慧预测等特点,有利于加强人居环境监测数字化建设,构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一体的数字化管控体系,维护农民生活的良好环境,使美好乡村朝着绿色、无害化方向发展,为乡村生态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数字。

(三)数字乡村有助于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乡风文明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村风民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促进乡风文明。数字化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仅打破了乡村文化传播方向和传播途径单一的限制,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还激发了乡村文化活力,培养了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提升了乡村文化自信。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智能手机在乡村地区普及,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机遇。“互联网+文化”模式拓展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村民不再受限于简单的空间,可以在多元的空间沟通交流,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流向城市,通过创新传播方式,让乡村文化传播更具特色,推动了乡村文化有效传播。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展示原生态的乡村面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城市文化引向乡村,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拓宽文化振兴的渠道,加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文化多类型发展。另一方面,便捷的网络平台带来了许多数字产品与服务,为乡村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引导乡村地区革除陈风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还使其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农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乡村文化的内生活力被激发,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四)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强调乡村多元治理主体及其参与性、协同性。借助数字技术的普及,有利于推动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与体系的双转型,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一是数字技术提供高效的治理手段,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捷程度。数字技术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脱胎换骨”以及全方位、多领域的线上政务服务提供了基础性支持,通过搭建智慧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让政务实现“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打破时间、距离等门槛,多元联动,提升办事效率,实现智慧化村务服务。二是保障农民知情权,拓宽自治渠道,增强自治意识。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地区信息的可获得性,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官方账号等数字平台,多渠道进行信息公开,有效解决了政府与农民以及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弥补了乡村治理信息封闭的短板,保障了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加速了乡村地区民主化进程。三是数字乡村建设借助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监督管理能力,乡村治理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网络信息公开、网络村民互助等数字形式,让农民更便捷的参与公共事务,强化自治意识,加强对基层政府的监督,及时发表真实诉求,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村庄治理效能。

(五)数字乡村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生活富裕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民生要求,生活富裕的目标就是要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活跃要素,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更好地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加收入。数字经济在乡村地区的不断深入,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输送到广大农村,农民的数字素养得到提高,促使新业态、新产业的产生,全面拓展乡村发展空间。广大农民抓住“互联网+”的机遇,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数字技能,涌现出农村电商、智慧旅游等就业新渠道,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直观、形象地宣传当地产品,塑造地区特色品牌,实现了收入大幅提高。二是在信息化的影响下,广大农民的休闲娱乐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系统全面的电子商务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吃、穿、住、行等多方面需求的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使农民共享数字红利,推动了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更好的满足了农民的消费需求。三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下沉乡村地区与公共服务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化惠民服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政务”等模式,为农民带来便利,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陈潭,王鹏.信息鸿沟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症候[J].电子政务,2020,(12).
  [3]本报评论员.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N].人民日报,2020-4-26.
  [4]张蕴萍,栾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改革, 2022(05):79-89.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6]肖卫东.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径[J].理论学刊,2023 (01):117-126.
  [7]龚伟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治理[J].行政管理改革,2022(3):4-12.
  [8]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作者: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尉瑶瑶 密惠源)

上一篇: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涵探析
下一篇:提高农民数字素养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热门服务和内容

客服微信

  • 客服微信

    扫描咨询

  • 官方公众号

  • 官方公众号

    扫码查看演示

  • Copyright © 2019-2021 网侣(宁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 宁ICP备16000137号-9
    电话咨询:183-9523-2024
    在线客服咨询